狗狗如何确定狂犬病?
狂犬病毒(Rabies virus)属弹状病毒科(Rhabdoviridae)弹状病毒属,俗称狂犬病病毒。 临床上多呈急性暴发性感染,潜伏期长短不一,多数在3个月以内。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、恐风、畏光、咽肌痉挛、进行性瘫痪等。本病多由犬传播给人,少数亦可由猫、鼠等啮齿动物传播,我国以狗为主,发病率约为1/10万~5/10万;国外一些调查资料表明,发病率为2.4/10万~62.7/10万,病死率几乎达100%。 目前认为,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狂犬病的动物。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,并可通过咬伤方式传染给人。被病畜咬伤、抓伤,或者接触病畜及其乳汁、粪便、涎液,甚至皮肤黏膜被污染,都可感染狂犬病病毒而得病。如果被病犬咬过但未出血,或仅有一处轻微抓伤或擦伤而未破损出血,由于狂犬病毒不能侵入血液,因此,一般不需注射狂犬病疫苗,但是,仍应严格清洗和消毒伤口,避免感染细菌性炎症。被病犬舔舐过的伤口,也应作为暴露处理,因为虽然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必须有皮肤破损为前提条件,但唾液中可能存在病毒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,一旦染上此疾,死亡率极高。
一、临床症状
狂犬病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嗜神经性病毒血症,迅速侵入中枢神经系统,累及脑干与小脑。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个时期:
①前驱期:患者烦躁不安、忧郁少动、呻吟叫嚎,对声音、光线、风等刺激反应敏感,继而出现怕水、怕声、兴奋等症状。
②兴奋期:患者逐渐变得安静、畏光、怕水、怕声、流涎、吐沫、呼吸增快,可因发热和出汗使体温不升,同时全身肌肉痉挛、抽搐,最后死于高热、昏迷和呼吸麻痹。
③麻痹期:患者肢体感觉异常、麻木无力,随后出现肢体软瘫,直至全身瘫痪,病人处于昏睡状态。
二、病理改变
实验动物接种病毒后,2周左右在脑内出现病灶。在脊髓的延髓、颈及上胸段灰质中出现炎细胞浸润与血管周围单核细胞增生;到第4周时,病变扩展至下胸和上腹段灰质以及小脑、海马及嗅球等处。脑实质充血,水肿,形成多房性液体渗出灶;脑膜也充血,大脑表面及皮质下的白质区可见出血点和小灶性坏死,部分病例可见到脑积水。
三、诊断 根据接触史和典型的临床诊断症状,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不难做出初步诊断。但在流行地区或在可疑地区被可疑的动物所咬伤,即使尚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时,就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,以防万一。
血清学试验是确诊方法。目前用于检测抗狂犬病毒抗体的常用方法是补体结合试验,其敏感度高,特异性强,重复性好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具有快速、经济的特点,且结果易判定,可用于血清和唾液标本的检测。
四、防治措施 1.预防:被疯动物(狂犬病人或病兽)咬伤后,应立即用肥皂水将伤口清洗干净,并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。对于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保护率,不同文献的报道有所不同,有的报道显示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达98-100%,平均抗体滴度达1∶50以上者可达85%,并可维持半年之久;但也有报道显示接种后仅有少部分人产生抗体,而且抗体水平较低,只能起到保护作用而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病毒。鉴于上述原因,建议按照0、3、7、14、28天程序接种疫苗,并在全程接种后一个月、半年后各加强一次;对于婴幼儿、孕妇及免疫功能受损者,应采用被动免疫疗法。还应严格消毒处理伤口。
2.治疗:目前无有效药物可对已经感染的动物进行治疗,故重在预防。